三月末下扬州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4-03-27 11:42 回复:0 关注量:259

     三月末我下扬州,准备度过一段寻诗觅美的旅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我来到这座古城,带着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准备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艺术与浪漫的假期。

       清晨,我漫步在瘦西湖畔,湖水波光粼粼,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我找了一个静谧的角落,坐下来闭目养神。听着鸟鸣声、风声、水声交织成的天籁之音,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仿佛置身于一首优美的诗篇中。

接着,我前往瘦西山,登上山顶眺望远方。山下的古城如诗如画,层层叠叠的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诗人笔下的仙境。站在山巅,我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这片土地散发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

傍晚,我选择在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品茗赏诗。茶香袅袅,一幅古典的山水画挂在墙上,墨香扑鼻。我端起茶杯,慢慢品味着茶汤的醇厚,同时翻阅着手边的古诗集,感受着诗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

三月下扬州,是一场诗意盎然的旅行。在这里,我不仅领略到了江南古城的独特韵味,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诗与远方的力量。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这片古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感受到诗意生活的美好。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