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北方很多地区还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南方却已是万物萌动,正是下江南、品尝时令美食的好光景,“水八仙”、雨前龙井、春笋、螺蛳、河蚌......这其中,有一样绝不可错过,堪称鲜美到极致:长江三鲜。
1、刀鱼、
鲥鱼和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主要产自长江中下游水域,属于季节性回游鱼,到日子来,过了日子就走,其美味自六朝以来就备受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和追捧,而长江下游城市很多人都有清明前后食“长江三鲜”的习俗。
如今,野生的“长江三鲜”基本就绝迹了,唯一还可能吃到野生的估计也就剩刀鱼了。江南人对于这三鲜的钟爱,丝毫不亚于老北京对豆汁儿、卤煮的热情,或者重庆人对火锅的恋恋不舍。不妨让我们溯本归源,描摹一番长江三鲜的本来滋味吧。
“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春天最早上市的就是刀鱼了。刀鱼又叫刀鲚,因其体型狭长而薄,颇似尖刀而得名。一身银白修长的刀鱼就好比一位名士,在宋代,刀鱼就因为身材俊美被称为“白圭夫子”,每年江南桃红柳绿的踏青时节,正是刀鱼肉嫩味美之际。
其实在70、80年代,刀鱼还算不上什么稀罕物,不过现在价格被哄抬到离谱,据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的长江刀鱼已经基本绝迹了,所以能吃到一口真正的刀鱼,已经由过去的平民飨宴变成了权贵者的“口中鲜”。刀鱼刺很多,又细又软,没有耐心或是吃鱼技艺不佳的人很难享受到这种美味。如果买的是个头小的刀鱼,最家常的做法就是整条炸到金黄酥脆,连骨头一起吃,不过在鼠二看来,却也丧失了刀鱼的鲜味。
清蒸刀鱼才是不辜负这道美食的做法,蒸好的刀鱼趁热用筷子从鱼头的位置往下一撸,鱼肉和大骨头就分开了。鱼骨头还可以油炸到酥脆,撒着椒盐吃,更江南风的莫过于一碗刀鱼馄饨或是刀鱼汁面了。馄饨以刀鱼、种草和鸡蛋为馅儿,口感细腻,等被徐霞客赞誉为“天下第一鲜味”;
2、河豚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是“长江三鲜”中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鱼,《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食用河豚,而且知晓“河豚有毒,食之丧命”。到了六朝时期,吃河豚更是成为当时上层士大夫们生活奢靡的标志。河豚有个有趣的别名叫“气泡鱼”,虽然鱼肉鲜美,但却含有剧毒,也因此算得上真正的平民美食,早年间皇帝大臣们都怕死不敢吃,反倒是老百姓,肚子里没有油水,河豚又便宜,于是相当敢吃。不但广泛地吃,还吃出了一个文化,每年都要在江苏扬中大张旗鼓地过个河豚节。
现在的河豚和刀鱼一样,已经几乎找不到野生的了,吃的都是人工养殖的。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刺身、红烧和奶汤,刺身弹性十足、爽滑润口,是日本极爱的一种吃法。红烧河豚肥而不腻,鲜嫩香醇。奶汤河豚汤汁乳白,齿颊留香。
不论哪种烹饪的方法,有三样河豚器官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其一是鱼肝,这是河豚最毒的部分,但却也是最软嫩的部分;其二是鱼皮,表面有颗粒,吃到嘴里麻麻的,据说很养胃。
3、鲥鱼
“芽姜紫醋灸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鲥鱼如今是长江三鲜中最为珍贵的一种,每年4月下旬到5月初 谷雨前后定期入江河产卵,年年准时,所有被称为“鲥鱼”。这种名贵的鱼类现在已经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我们已经几乎吃不到长江中的了,餐桌上出现的都是从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国进口的鲥鱼亲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历史上对长江三鲜的描述来看,刀鱼宛如隐匿于民间的小家碧玉,河豚暴虐,睚眦必较,而鲥鱼则天生带着一股雍容华贵的气韵。鲥鱼这种上过清朝国宴“满汉全席”的江鲜,非常的娇嫩,几乎无法人工饲养,更会在脱离水后随时死给你看,鲜味顿失。只有在扬州镇江附近的江域里会捕捞上来数量极少的鲥鱼,肉质肥腴鲜美,想在别的地方吃到真正的长江鲥鱼,基本是痴人说梦。
鲥鱼出水即亡,所以要尽快料理,否则鲜味就打了折扣。在古代,为了让皇帝吃到新鲜的鲥鱼,一定要在打捞上来后即刻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当真可以比拟杨玉环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了。这种鱼既有鱼的美味,又有肉的质感,鲜美远胜一般鱼类,而秘诀就在于其鱼鳞。鲥鱼为产卵储备的丰富脂肪都藏于鱼鳞之下,所以烹饪的时候是不用去鱼鳞的。鲥鱼的鱼鳞口感稍硬,咬开之后就有油脂渗出来,丝毫不影响鱼肉的鲜美。因为有美容遮瑕的奇效,鲥鱼的鱼鳞深受古代上流贵妇们的喜爱。到了现代就算了,毕竟脸上那股难闻的鱼腥味,实在没勇气出去“吓人”。
鲥鱼的烹饪方法很多,蒸、炖、红烧最多,反倒是常见的煮的吃法不适用于鲥鱼。为了吃到新鲜的鲥鱼,讲究的食客们会专挑江边搭的简易棚子,还有的在渔船里就备好锅,一捕到鱼就立刻下锅,只撒上葱姜和黄酒用旺火清蒸一下,有的人还会蘸着用米酒、糟卤、豉油、鱼露等混合的调味汁吃,鱼肉肥腴细腻,难以言表的美味。
鲥鱼通常肉和鱼鳞分开,肉自不必多说,鱼鳞有一种很是费神的做法,就是将鱼鳞剥下来,用线穿起来悬挂在蒸锅的锅盖下面,遇到高温蒸汽的鱼鳞,脂肪融化滴在鱼身上并渗透进去,更让鱼肉倍增鲜美,真是煞费苦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