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
广告

中国的中医,世界的中医,践行“大医精诚”中医方能走向世界!

   2023-10-18 知乎网--易饕说食儿易饕说食儿113
导读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数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构筑了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医学瑰宝, 华夏子孙受益了五千多年。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数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构筑了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医学瑰宝, 华夏子孙受益了五千多年。

      曾有领导人指出:中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名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大力发扬中医是未来的重要任务。另外,在2018年3月5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针对中医药及食疗药膳养生出台了相关法律 “中医药法”。同时,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还出台了若干的政策和法规等都为中医药的发展做了最好的铺垫和保障。


     就在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曾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很多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中医药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有86个国家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中国在国外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制定了一批中医药标准,建立了一批中医药“走出去”的合作基地。可以说,中医药“走出去”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另一方面,王国强认为,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国际上对中医药非常欢迎,但距离中医药真正“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原因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现代医学体系上,中医药面临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壁垒。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国内中医药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尚显薄弱,“走出去”的基础有待加强。同时,现有外向型合作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团队尚未形成等。


     至于“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规划,是为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而特别制定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非典治疗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以及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有就是最近风靡美国从而成为网红的止咳糖浆,这些都表明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在国际组织中,中医针灸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陆续制定颁布10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曾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医药文化”,也遭到了唱衰和抵制的噪音,如:“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取缔中医”等等。最早反对和抵制中医的就是胡适,当时的胡适是北京大学校长,新生派主将,带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逃不过他的攻击。1920年胡适患了糖尿病去看了西医,当时的协和医院的专家们会诊得出结论:糖尿病晚期已无药可治,只能回家休养。言下之意,胡适只有回家等死。后来有朋友力劝胡适看中医,在面子与性命面前,这位“反中医”的主将厚着脸皮求医北京名医陆仲安。陆仲安把了把脉,就从容不迫地说:“这个病很好治,吃几服黄芪为主的汤药就可以了,如果病没好,唯我是问。”呵呵,这位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胡适“大仙儿”将信将疑地喝下了陆仲安开的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就消失了。再到协和医院检查,果真是好了!给胡适“大仙儿”判“死刑”的医生们非常惊奇,这怎么可能?!这件事在当时曾轰动一时。另一位就是大汉奸汪精卫1929年的“取缔中医案”,结果引来一片骂声,当时北京的“四大名医”中的两位—施今墨和孔伯华等组织了华北中医团向汪精卫严正提出交涉而作罢。


     在2014年,“方舟子、张功耀、何祚庥等人”策划并组织了上海第一届反中医大会,成立所谓“反中医联盟”,并发表宣言妄称:中医不仅诈骗钱财、损害民众健康,还消磨国人思维、摧残民族科学素养……。就在这些所谓的“反中医联盟”跳梁小丑们甚嚣尘上的时候,2014年11月18日,众多的民间中医界有识之士终于忍无可忍,齐聚山东,向所谓“反中医联盟”发出了讨伐檄文。一时间檄文席卷了整个网络,中医界犹如天降甘霖般畅快,该檄文被世界华人数十家媒体转载,点击量过百万。



     历史上的中医是辉煌的,现实中的中医却是有些许让人忧虑的。比如这些所谓的“反中医联盟”虽说是一出出的闹剧,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不得不客观的面对一些事实。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达,社会在转型,总有那么一些人逾越了法律的底线,违背了公德良知。做一些制假贩假售假中药或中成药的违法事情,让中药或中成药的疗效大打折扣。还有一些半瓶子晃荡的庸医,不仅失去了“望闻问切”等基本功,手拿手术刀耳带听诊器,一番做作下来动辄让患者去验血验尿照CT做B超等,与西医无异。更可恨的是失去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而拿提成、吃回扣、甚至草菅人命。当然,那些江湖术士大忽悠就更不用提了。这些都是造成中医药在患者或者老百姓心目中不好的印象的原因之一。


原因很多,但由于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原因,虽说如今的中医药大学里硕士有之,博士亦有之,但真正意义上的国手名医还真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提气的是,本届两会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当下的中医,理论先进、技术落后,从业者总体素质急需提高,教育制度有待提升且从严,政策也有待完善,并要提高中医药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所以,未来中医药行业,必须务本求真接地气儿才能健康而有效且持续的蓬勃发展。

      至于中医药行业从业者,古语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习医者,不仅仅要有足够的德行,还要博览群书、熟读且精通经典、领悟体会、积极实践、提高技能。尤其是称为众经之首的易经更要熟读。医圣孙思邈曾说:“不识易,不足以言知医”。其还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里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 …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由此可见,大凡古代名医 ,皆通《易》。魏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 ,在《甲乙经·序》中引用“《易》曰‘观其所聚 ,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张介宾《类经·序 》中曰:“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才位矣”。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汪昂《医方集解·序》中曰:“夫《易》之为书,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 ,故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大医学家中,医圣张仲景,尤为奉行儒学,《伤寒论·序》曰:“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多闻博识 ,知之次之。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其《伤寒杂病论》的产生 ,得益于《周易》哲理。” 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编撰《圣济经》,将《周易》和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一 同归入他们理解的三皇之书《三坟》。按这一理论推论,则医学是易学派生的 ,易的基础是阴阳八卦,八卦是伏羲首创,伏羲氏对中医学的贡献还有尝昧百药,创制九针,发明针灸术。最能佐证的是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云:“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昧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以此赞扬八卦的创立对后世医药学发展作用重大。《周礼·曲礼下》更是说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一曰《黄帝内经》、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脉决所以察疾、内经所以辩证、本草所以祛病。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在《宋学士全集》中也说道:“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鉴于以上种种论述,再看看当下的中医药从业者们确实堪忧!难道是古代那些“医圣、医神、医仙”们弄错了?!

是故,中医药及食疗药膳养生的发展,既要摒弃那些封建思想中的糟粕而传承精华,还要在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和关心下,紧紧抓住历史大有作为期,加大力度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教育、创新、宣传和发展。最主要是要夯实每位中医药及食疗药膳养生行业从业者的基本功,丰富他们的见识和理论,提高他们的领悟力和辩证思维。最主要是让那些甘愿为中医药奉献毕生者安心定神地研究新时代下的中医药及食疗药膳养生,如此方能取得真正辉煌的成果,以助力健康中国。助力中医药及食疗药膳养生走出国门,让“中国的中医、世界的中医”变得名副其实,真正的服务于全人类。

——易饕说食儿2018.3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药膳养生委员会》办公室


 
(文/易饕说食儿)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