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年近不惑,年富力强,正是堪当重任的时候。纵观历史,让我们看看大宋的几位38岁的年轻人,他们都在什么位置,都在做些什么——
欧阳修像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没错,很多人都知道,这出自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老师亦或百度,都说《醉翁亭记》里,欧阳修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怀。
天圣七年(1029年)春,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接着,欧阳修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两个月后,欧阳修参与由仁宗皇帝主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以欧阳修学识、文章和名声,他得状元应该是十拿九稳的。可是的可是,然而的然而,时任主考官,他的同乡晏殊觉得这个年轻人好牛啊,这么锋芒毕露,这么一路第一杀过来,不利于他的成长嘛,让老夫挫一挫他的锐气,这样走走弯路他才能更顺利地成长嘛。于是,这个铁定的状元,只得到了唱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我们丝毫也不怀疑他这个老乡有什么阴暗的心理,毕竟他自己也是神童嘛。
初入仕途的欧阳修因为名声在外,发展极其顺利,景祐元年(1034年)闰六月,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五年时间就回到了中央!晏殊果然没有看错,欧阳修他吃亏就吃在他这暴脾气上。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没错,就是十年后写《岳阳楼记》的那个他——给皇帝上了一幅《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遂被罢黜,改知饶州。当时朝廷大小官员纷纷想办法救范仲淹,唯独一个马屁精右司谏高若讷背后拍手称快,说早就该贬了。欧阳修这气不打一处来,公开写了一篇我们中学都学过的骂人最过瘾的文章——《与高司谏书》,“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据说当时辽朝燕山馆中已有人将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题写在墙壁上。此雄文上没上墙目前没法考证,但上教材我们都是知道的,高某也因此文遗臭万年了。当时朝廷盛传蔡襄的《四贤一不肖》诗,将欧阳修列为“四贤”之一,不肖者,高某人也。赢了文章,输了官场,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初,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想调当年的战友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听到后坚决不从:“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当年我可以同你一起下地狱,但今天决不同你一起鸡犬升天。这就是欧阳修!但是欧阳修还是被召回京。以他那臭脾气,回到中央自然也不太平,果然又是几起几落。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等相继被罢官、外放。这时欧阳修正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他居然“自劾乞罢”,以“同其退”。同时,他积极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要营救战友们。此状一上,欧阳修遂为“群邪”所恶,极其恶毒地攻击他“其孤甥张氏”犯法。也就是说他私生活不检点。于是,欧阳修又被左迁为知制诰、知滁州(今安徽滁州)。
由此可见,欧阳修来滁州,并不是一件春风得意之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毫无疑问,欧阳修在滁州写《醉翁亭记》时,内心是十分快活的,得意之情都飞出纸外了。“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以看出这老头不但是快乐,而且是偷偷地窃乐,而且是不甘于窃乐,他要放声歌唱,他要大声高呼:我很快乐!我很兴奋!!
那他到底乐什么呢?
原来此时,他生了一个宝贝儿子!
我王老五也有儿子了!能不快乐么?此前,欧阳修前后娶了几任妻子,但几任妻子都过早离世,没有给他留下半个儿子。几次外放,几次续弦,他都膝下无子。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这比仕途的打击更让他抑郁。仕途的不顺,可以说是他心甘情愿甚至是自己要求的,而无后这个压力,特别是有些无比恶毒的人拿他的外甥女来攻击他,让他喘不过气来。将心比心,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他能不做梦都笑,能不作文都乐么?须知,文人都有一些小确幸,但又不好明明白白地、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如杜甫的大庄园非要说成是秋风中的破茅草屋等等。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个太守,一喝就醉的老头,到底多大年纪?说出来会惊掉你的下巴:
是年,欧阳修38岁!
王安石像
二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的诗,是个中国人,男女老幼都会背上几首。
王安石有多牛?
下雪了,你会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过年了,你会吟“总把新桃换旧符”;开春了,你会吟“春风又绿江南岸”;登山时,你会吟“不畏浮云遮望眼”;到江边走走,你会吟:“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看到美人,你会吟“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作为一名诗人,够牛的了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政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别具一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王安石不作无病呻吟之文,要写就惊世骇俗,立意高远。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言简意赅,往往“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为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推崇。王安石的文章观点鲜明,不拘长短,意雄文简,针对大宋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针砭时弊,剖析透彻,言语犀利,“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为推动变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提到王安石,人们第一个反应还是改革家。没错,举世闻名的青苗法,就是王安石变法中力推的第一大法。
除此之外,王安石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牛”。比如,中国古代,官和吏是有本质区别的,官是朝廷给俸禄的,酒吏、盐吏、船吏,这些吏们却没有,是老王给他们争取了公务员的待遇!再比如,王安石是仁宗皇帝亲自调包的科举状元。
王安石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诵经过目不忘。但在他十八岁时,王安石做小官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就更加窘迫。守孝三年(27个月)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京参加了科举考试。王安石的文章了得,当年的主考官也非常了得——宰相诗人晏殊和欧阳修。晏殊和欧阳修两位考官都力推王安石第一,其序列依次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王安石的江西老乡,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在这一科,却是科场失利,名落孙山。
说起这个第四名杨寘,也是一位牛人。杨寘他哥哥杨察在朝廷当官,而且是当朝宰相、主考官晏殊的乘龙快婿。杨寘的母亲大人,主考官晏殊的亲家母,考前也给这位宰相亲家公送了一捆麻辣菠菜:我儿子当不了状元,我就毁容!要说晏殊和欧阳修还是真君子,两人硬是没给自己的亲戚和学生开后门!杨寘只得了第四名,曾巩更是榜上无名。所以消息传到杨寘的庆功宴上,杨寘大骂:哪个驴头抢了我的状元!
成绩出来了,还得报皇帝钦定,晏殊就把王安石的试卷递了上去。宋仁宗接过卷子一看,果然是好文章。字迹清秀端正,逻辑层次分明,论证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文采飞扬。好文章啊,好文章!仁宗皇帝特别高兴,拿起朱笔就要点状元。可是,就在动笔之际,仁宗忽然看到一个敏感词: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它的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对成王所言,意思是说:“孩子呀孩子,你对大臣们要像朋友一样交往。”这要放在二十年前,那时仁宗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儿皇帝,那没问题。可现在仁宗已是三十三岁,已经当了二十年的皇上了,王安石当时才二十一岁,皇帝还看到这样的字眼,能不反感么?可怜的王安石就这样被降第四名。而真正的第四名正是那个现在还在酒店里拍着桌子骂娘的杨寘。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又捡了一个状元。可怜的王安石就这么被仁宗皇帝给掉包了!但牛人就是牛,尽管王安石一直不提这段往事,而仁宗皇帝却记住了这个江西小伙子。
王安石和大多数大宋的进士们一样,进去当“士”了,21岁的他担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这个官职在现在看来基本相当于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的秘书。王安石26岁担任鄞县知县,鄞县的一把手。30岁任舒州通判,相当于安徽潜山地区的地级市副市长。36岁担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北宋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因此,这个官职相当于目前主管江西东北部和安徽东南部地区的政法和干部考核工作,权力很大。
状元没当上,但不仅是仁宗皇帝,满朝大臣都记住了这个被皇帝掉包的倒霉蛋。朝廷多次召王安石进京任职,但他总以家里很穷,负担很重、母丧己病为借口谢绝了。
嘉祐三年(1058)二月,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预算司司长吧。这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是年,王安石38岁!
苏轼像
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背不出几首苏东坡的诗,哪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老苏、大苏和小苏)父子三人一起,从四川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父子兄弟同场考试在当时并不奇怪,还有爷孙同考的,毕竟科举很不容易啊。少年英才苏轼苏辙兄弟和父亲苏洵来到京城,立即就吸引了无数铁杆粉丝。没办法,这父子三人太有才了。老宰相张方平在苏轼少年时就断言这是国家栋梁,而后来皇帝在见到苏轼苏辙兄弟后,激动得向太后报喜:我给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群英荟萃,不但有苏家三父子,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请注意,又有曾巩同学),而主考官则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考试完毕,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是,欧阳修看到这份试卷,高兴之余不禁得意起来:这么好的文章,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写得出来呀!得意之余又在寻思:自己是考官,给自己的学生点第一,这是不是有点……?左寻思,右寻思,还是名声要紧,避嫌要紧,于是一咬牙一跺脚:曾巩呀曾巩,老夫对不起你了,谁让你是老夫的学生呢,你就委屈当个第二吧!
于是乎,少年天才苏轼同学,就这么莫明其妙地被掉包了!那份让欧阳修赞叹不已的文章,正是出自苏轼之手,而不是曾巩所作!不少人都说这是苏东坡考状元时候的事,其实是在省试。考试完不久,苏轼的母亲大人去世,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回眉山奔丧去了,再回来已经是三年后的事了。
实际上,这一科,好比天下英雄华山论剑,可是一场超男大会!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爸爸苏洵、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加上主考官是欧阳修,一次考试就拉来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前面被黑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到齐了。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位叫程颢,另一位叫张载。另外,在政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共有九个人官至宰相,可谓黄埔系中的黄埔系,比如大名鼎鼎的吕惠卿、章惇、林希等等。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氏兄弟守丧期满。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渑池县主簿,兄弟俩都没去赴任。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东坡又不出意外地获得“百年第一”。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苏东坡第一次外出就任。
毕竟是一代大才子,前面的十几年,苏东坡的官运还是比较顺畅的。凤翔府四年后还朝,治平二年(1065年),任登闻鼓院判官,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在治平三年(1066年)任直史馆殿中丞。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27个月)。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拗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自己也没少在皇帝跟前递小话。苏轼害怕了,于是又请求出京任职,在神宗皇帝的庇护下,被授为杭州通判。在杭州,苏轼的通判日子过得既务实又浪漫,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那首著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就是此时写下的。
杭州任满三年,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被改任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当一把手,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读一读《密州出猎》就知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老夫,亲爱的密州市一把手,贵庚几何?
是年,苏轼38岁!
陆游像
四
谈到凄美的爱情,我们想到的不是简爱,不是朱丽叶,我们想到的是许仙,是祝英台,是林黛玉,是唐婉。前三者只是传说,而真实的唐婉的爱情悲剧,缘于大奸臣秦桧科举“作弊”。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大家更多知道的是陆游与唐婉爱情上的不幸;“早岁哪知世事艰”“家祭勿忘告乃翁”,对他仕途的不顺、报国无门,也能从他的诗里行间常常感受到。但是,鲜有人知道,如果科举不被黑,陆游和唐婉的爱情一定会有美好的结局。不过,我们就读不到这么凄美的爱情诗了。现在不是有个段子么?失业攻外语,失恋当诗人。
陆游十二岁时,即能作文赋诗,并被“荫补”为正九品官员。可惜的是,他科举路上遇上了一个人最不该遇上的人——秦桧的孙子秦埙,这孙子是真孙子啊。在那个公开拼爹的年代,出生比他还牛啊。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也就是专门给官二代设的科目),名列第一。秦桧大怒,降罪主考官。然而,在第二年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中,陆游又名列前茅。这下秦桧就不干了,直接把陆游给废黜了,直接把自己的孙子排第一名。宋高宗听说状元人选是秦桧的孙子,就大笔一挥,把他挪到了第三名,而把原来第二名点了状元,可怜真正的状元陆游被秦桧红牌罚下,永远取消参赛资格。陆游的母亲可不是杨寘的母亲,她老人家哪知道朝廷中的款曲,反而怪罪儿媳妇唐婉这个“狐狸精”缠住了青春年少的儿子,说他们俩囿于闺情、不思功名,于是“东风恶,欢情薄”!
是金子多少会发点光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陆游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孝宗皇帝想起当年科举被掉包的事,大发慈悲,赐陆游进士出身。于是乎,陆游又被“名誉进士”了。要知道,此时的唐婉,早已为人妻了。
是年,陆游38岁!
PS:这位宋高宗点的状元也不是普通人,他名叫张孝祥,南宋初期最著名的豪放派大词人,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杨万里评价他:“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张孝祥不光写的词跟辛弃疾很相似,在胆略上与辛弃疾也有得一拼。辛弃疾当年单枪匹马闯入数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张安国生擒出来,被世人惊为天人。而张孝祥同样有此壮举。绍兴三十年(1160年),江西临川的士兵发生暴动,时任知府的张孝祥闻讯,单枪匹马独闯大营,将暴动头子斩首示众,全营士兵如睹天神,无人敢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初秋,张孝祥为抗金名将虞允文在芜湖一艘小船上设宴送行。席间,两人谈起金兵进犯与朝中主和派的所作所为,无不切齿痛恨。张孝祥本来身体就有病,再加上郁闷,酒气攻心,当天就去世了,年仅37岁。
宋神宗画像
五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我们都能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他这首《渔家傲·秋思》没有更多的人“留意”。范仲淹当年怎么就归无计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为什么被谪守巴陵郡?
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得了解当年大宋和西夏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
宋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后,他和弟弟宋太宗通过武力和外交,基本统一了大华夏民族的农耕地区,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的中华帝国。尽管后来北方游牧民族经常骑马南下,发生局部战争,但以真金白银和丝绸玉帛为代价,和平与发展还是大宋王朝的主题。直到公元1038年,西北党项族出了一个有志青年李元昊,他不甘向大宋称臣,建立自己的国家,自称为夏,并发明了自己的文字,我们现在称西夏文。两年后,大宋西线无战事的大好局面就被打破了,大宋帝国就被拖入了这台战争机器而万劫不复了。
战争是从仁宗朝开打的,打打和和,谈谈打打,中间还东北方向的辽也不消停。到治平四年(1067年),好不容易当了三年皇帝的宋英宗去世,颖王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大宋第6位皇帝。
宋神宗是一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也想和西北那个姓李的少年一样争口气。都是青春少年,这完全可以理解。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之外,还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击败辽、夏,一雪前耻,开疆拓土,建立功业。为此,他在熙丰变法中筹建了五十二个军用物资库,以为战备。神宗皇帝虽然不神武,但他也和李元昊一样不服输,他就不信这么大的一个中华帝国打不过北边那么个小毛贼。但是他不知道,他爷爷的爷爷定下的重文抑武的治国之道对宋军战斗力的伤害有多深。宋夏之战前后打了116年,比所谓的英法百年之战还打得持久,结果是打灭了西夏、拖跨了北宋。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就是在延安附近前线指挥对西夏作战时的真实心境写照。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他的同学滕子京此刻也在他麾下任职。庆历新政失败后,朝廷的政敌就以贪污军响的罪名追究滕子京,进而打击范仲淹,这对难兄难弟双双被贬。
对于仁宗朝宋夏交战、契丹趁火打劫的往事,宋神宗一直耿耿于怀,甚至痛哭流涕。他总想一举消灭西夏,以挟制契丹和吐蕃,显示大宋国威。熙宁元年(1068年),变法派军事家王韶向宋神宗上《平戎策》三篇。《平戎策》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大宋的战斗机器能否实现!
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设立洮河安抚司,任命王韶为长官,经略河湟。第二年,王韶成功招抚吐蕃部落三十余万人,拓地二千余里。宋神宗看到了梦想的希望,也坚定了他用兵西夏的决心。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惠宗欲将河、洮等州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宋朝。梁太后反对,将惠宗囚禁。于是,鄜延副总管种谔上疏宋神宗,认为攻夏时机已到。宋神宗为其所动,决定报仇。
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宋神宗命李宪为主帅,出熙河路;高遵裕出环庆路,刘昌祚出泾原路,受高遵裕节制;王中正出河东路,种谔出鄜延路,受王中正节制;五路并进,会师灵州(今宁夏青铜峡东)。五路将领中,李宪与王中正是宦官,高遵裕是外戚(宋神宗的外叔祖),皆非将才。宋神宗如此用人,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宋军开始行动。种谔率军九万余人攻克米脂城,十月,兵至石州(今陕西横山东北),因军粮不继,又遇大雪,将士冻饿而死者十之二三,大军溃败,生还者仅三万。王中正率部渡无定河北行,入宥州(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粮草断绝,死亡达二万人,溃不成军。高遵裕率部近九万,十月进抵韦州(今宁夏同心东北),因军粮不继,扎营旱海等待接济。刘昌祚率蕃汉兵五万,在宋夏边境击退西夏三万兵马的阻击,十一月,先于高遵裕部至灵州城下,前锋几乎夺门而入。高遵裕为夺头功,不许刘昌祚攻城,坐失良机。随后,高遵裕指挥围城十八日,久攻不下。西夏军决黄河以灌宋营,并断了宋军粮道。大批宋军冻溺而死,生还者仅一万三千余人。李宪率军十余万,九月收复兰州古城,按兵不动,十一月才进抵天都山(在今宁夏海原境)。此时高遵裕、刘昌祚已败,李宪遂接诏回师。此役,宋军动员约33万人参战,除李宪部十万人看戏外,生还不到5万人。可怜宋神宗听到灵州惨败的消息,夜不能寐,从此染病。
但是,宋神宗并不服输。
元丰五年(1082年),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与副使种谔建议在横山一带筑城,作为进瞰西夏的桥头堡。宋神宗即派给事中徐禧与宦官李舜举前往经营。徐禧到后,认为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可以筑城。沈括与种谔则认为永乐易攻难守,不宜筑城。徐禧不采纳,八月十五日开始筑城,十四天后完工,宋神宗赐名“银川寨”。
十多天后,西夏发兵数十万攻打永乐城,而守城的宋军仅三万人。沈括建议弃城诱敌;大将高永能建议在西夏军尚未成列时出击;将领曲珍建议在西夏铁鹞子军渡河将半时出击。三人的建议均遭徐禧否决。随后,永乐城水源被西夏军切断。曲珍建议袭击西夏军最后面的老幼,再遭否决。城中断水,渴死者十之六七,甚至有人绞马粪汁当水喝。九月二十日,西夏军攻破永乐城,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徐禧、李舜举、高永能死于乱军之中。
十月一日,宋神宗闻讯,在早朝时面对群臣失声痛哭。两次举全国之力和西夏决战,两次惨败,彻底击碎了宋神宗的梦想,他彻底崩溃了。从此,宋神宗病势日重。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五日,宋神宗含恨而逝,享年38岁!(本文作者为谭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