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旅行网

南京的春天,是从历史的褶皱里苏醒的。

   2025-03-18 个人游记华旅天涯470
导读

暮色四合时回望梅花山,花影摇曳间仿佛看见孙权立马钟山的雄姿,听见朱元璋与徐达论兵的低语,嗅到汪精卫墓前最后的梅香。这座承载着六朝烟水、十代兴衰的小山,因梅花的绽放而愈发鲜活。当最后一缕霞光染红宫粉梅的枝头,我终于懂得,南京的春天,是从历史的褶皱里苏醒的。

金陵春信:赴一场梅花山的千年之约

图:梅花山全景,航拍视角下的花海与古建筑交相辉映


    江南的早春总带着几分料峭寒意,却挡不住梅花山的盎然春意。沿着明孝陵神道前行,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晨阳,抬眼间已见层层叠叠的云霞漫过山坡——这三万五千株梅树的盛放,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作为东吴大帝孙权的长眠之地,梅花山原名孙陵岗。这位三国时期的雄主选择钟山南麓建陵,不仅开启了南京“虎踞龙蟠”的建都史,更将这片土地赋予了帝王陵寝的威严。东晋时,南京太守梅颐在岗峦遍植梅花,让这里成为文人雅士踏雪寻梅的雅集之所。至明代,朱元璋为建明孝陵,特将孙权墓“留作门神”,成就了“一陵两帝”的传奇。直到1944年,汪精卫墓的炸毁与观梅轩的落成,孙陵岗才正式更名为梅花山,以梅为魂,延续着六朝古都的风雅。

图:特写镜头,花瓣上的露珠折射晨光      

       拾级登上博爱阁,檐角铜铃与花影共舞。这座1993年由台湾同胞捐资修建的观景台,恰如一枚明珠嵌于梅林之巅。凭栏远眺,“南京红”的烈焰与“扣子玉蝶”的素白交织,恍若一幅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其中最负盛名的“别角晚水”,因花瓣层层叠叠如裙摆轻旋,被誉为“镇山之宝”,其国际登录品种的身份更印证了梅花山作为中国梅文化中心的地位。

图:汉服游客在梅树下抚琴     

     穿行林间,暗香盈袖,恍惚间与历史撞个满怀。南朝何逊绕梅吟诗,唐代李白踏雪寻香,宋代林逋以梅为妻,明代徐渭泼墨写梅……这些文人雅士的足迹,让梅花山从单纯的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图腾。1996年首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更将这份传承千年的风雅推向世界——每年二月,三十余万游客慕名而来,在古风巡游、非遗市集与梅花盆景展中,触摸“万花敢向雪中出”的金陵风骨。

图:溧水傅家边夜间赏梅,灯光勾勒出梅林轮廓       

     暮色四合时回望梅花山,花影摇曳间仿佛看见孙权立马钟山的雄姿,听见朱元璋与徐达论兵的低语,嗅到汪精卫墓前最后的梅香。这座承载着六朝烟水、十代兴衰的小山,因梅花的绽放而愈发鲜活。当最后一缕霞光染红宫粉梅的枝头,我终于懂得,南京的春天,是从历史的褶皱里苏醒的。

 
(文/华旅天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hlxw.net/news/show.php?itemid=38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